神农大讲坛|解密基因密码 共育农科未来

时间:2021-02-05 访问:1604

求是百十载,奋进新农科

正值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110周年院庆之际

“神农大讲坛”学术报告会火热上线

带领众学子一起领略学术风采

畅想精彩未来

2020年11月26日下午,浙江大学农学院110周年院庆“神农大讲坛”——浙江大学“农业设计育种”西湖学术论坛暨钱前院士、胡培松院士受聘浙江大学讲座教授仪式于农生环A座110报告厅举行。中国水稻所胡培松院士和钱前院士、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所刘胜毅研究员受邀作学术报告。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邬小撑、浙江大学人才办陆飞华副主任、农学院院长陈学新、农学院党委书记赵建明、作物所所长舒庆尧以及作物所全体师生出席报告会。会议由农学院院长陈学新主持。


图片

农学院院长陈学新教授主持会议


校党委副书记邬小撑首先表达了对农学院110周年华诞的祝福,同时感谢三位专家以及外校各单位对浙江大学办学的支持。他希望值此院庆之际,农学院能进一步明确自身发展的定位,吸收来自各方的智慧,积极与其他单位找寻合作点,打造能让浙江大学在农学高地上更加耀眼的研究成果。


图片

校党委副书记邬小撑致辞


接着张国平教授上台介绍了钱前院士和胡培松院士的学习工作经历和突出的科研成就。邬小撑副书记和陆飞华副主任上台为两位院士佩戴校徽,授予讲座教授聘书。


图片

张国平教授

图片

讲座教授受聘仪式


仪式结束后,学术报告正式开始。钱前院士首先做了题为“稻米品质遗传与基因设计育种”的学术报告。报告首先指出遗传与育种不能分离,农作物遗传改良已经步入分子育种时代,当下要追求的是高肥高产条件下的优质。报告从稻米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稻米品质关键因子的遗传、高产优质水稻的设计育种三块内容开展,介绍了水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在基因发掘、设计育种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提出当代育种目标是“籼稻株型,粳稻品质”。钱前院士指出农学人“任重道远”,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设计育种中的重要科技手段,能否将基因编辑甚至是更加先进的转基因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中,是农学青年们肩负的重任。


图片

钱前院士报告


胡培松院士带来了题为“水稻种业发展思考” 的学术报告。种业在国家农业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对种业发展也是高度重视,种业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胡院士提出,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我们已经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种子质量稳步提升、种业发展体制机制取得了重大进展、企业多小散弱问题明显改善、企业创新能力快速增强。目前我们处于种业改革的阵痛期,而企业兼并重组、科企融合和联合攻关、“互联网+种业”的种业营销模式才是种业继续发展的正确方向。胡培松院士指出,自娱自乐的科研模式必将被抛弃,中国种业亟需一批“有胸怀”、“大格局”企业家、科学家联手,突破机制和体制瓶颈。


图片

胡培松院士报告


刘胜毅研究员作了题为“作物基因组进化与设计育种技术——对多倍体油菜的解析”的报告。他首先介绍现有的育种技术,传统育种到分子育种的转变,并提出分子育种中基因组设计育种技术是育种技术的一大飞跃性进步,直接对优良品种而非优良性状进行选择,大大加快了育种进程。多倍体遗传性比较丰富、遗传变异的范围比较广泛,是重要的育种材料,刘胜毅研究员以课题组对油菜多倍体的研究为例,向大家介绍了设计育种方法的发展前景。


图片

刘胜毅研究员


随后进行了浙江大学农学教育发展基金2020年度颁奖仪式,蒋立希教授介绍农学基金执行办法。由农学系副主任吴德志宣布获奖名单,三位专家作为颁奖嘉宾给获奖同学、老师颁奖。

最后,钱前院士和胡培松院士上台向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钱前院士说“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但是努力就会有意义”,希望年轻人能增强抗压能力,有毅力有目标才能成事。以“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这句话结尾,是对浙大学子的殷切期盼以及美好祝愿。胡培松院士认为一切皆有可能,年轻人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对待师长同学和学问的态度要尊重、谦虚,低头做事才能有所成就。

■ 嘉宾介绍

钱前院士

水稻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稻种资源研究领域首席科学家,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在水稻种质资源发掘创新、重要农艺性状解析与分子育种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在生产上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研究成果。


胡培松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国家现代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功能实验室主任,中国-IRRI水稻品质与营养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杂交稻联盟(HRDC)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长期从事水稻品质遗传改良研究,在种质创制、品质高效评价和优质稻培育等取得多项原创成果。


刘胜毅研究员

刘胜毅,博士生导师,中国农科院二级研究员和创新工程首批团队(油料作物基因组)首席,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和研究室室主任。长期从事油料作物基因组和油菜抗病性及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